让专利变成“红利”,宁波方案来了

2024-09-29

推动专利“下书架、上货架”,让专利变成“红利”。

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宁波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要聚焦推动专利产业化,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加快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打造专利转化运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市域样板。

宁波提出发展目标——到 2025 年底,专利高质量产出和高效率转化体系更加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升,专利密集型产业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100 亿元。

拥有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等多个“国字号”示范试点城市称号,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连续多年走在前列的宁波,这一次在全省率先在专利转化运用上拿出自己的方案。

“宁波将以专利转化专项行动为牵引,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持续提升保护质效,深入推动增值赋能,为宁波勇当新质生产力发展排头兵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推动专利“下书架、上货架”,让专利变成“红利”。

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宁波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提出要聚焦推动专利产业化,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转化动力,加快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着力打造专利转化运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市域样板。

宁波提出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底,专利高质量产出和高效率转化体系更加完善,高校、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明显提升,专利密集型产业竞争实力明显增强,涉及专利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 100 亿元。

拥有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等多个“国字号”示范试点城市称号,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工作连续多年走在前列的宁波,这一次在全省率先在专利转化运用上拿出自己的方案。

“宁波将以专利转化专项行动为牵引,不断优化创新生态,持续提升保护质效,深入推动增值赋能,为宁波勇当新质生产力发展排头兵贡献更多知识产权力量。”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提升专利储备质量


专利转化运用,首先要盘活存量专利资源。

2023 年,宁波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首次突破 5.5 万件;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18.67 件,同比增长 29.31%。新增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 107 家,总量 280 家,居全省首位……

一组数据,足见宁波的专利供给,实力不俗。

宁波提出,要依托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推动我市高校、科研机构做好具有潜在市场价值存量专利盘点入库工作。建立市级专利转化资源库,推动专利实现快速转化。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和公开实施,降低专利转化成本,提高专利转化效能。

记者注意到,为了唤醒“沉睡”专利,宁波科研单位正在积极探索一些创新举措,受到广泛肯定。


打通专利转化堵点


促进专利转化运用,如何瞄准成果转化的软肋、打通成果转化的关键堵点,极为关键。

有专家指出,当前,一些专利成果转化率偏低,“不愿转”“不会转”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与转化动力不足、激励欠缺、机制不畅等因素相关。

近年来,宁波为打通专利转化关键堵点,积极探索实践,落地运营了宁波市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与技术市场融合发展,解决知识产权交易资源不足、供需对接不畅的短板。

据统计,2023 年,宁波促成专利交易 1288 项,惠及宁波企业 1159 家,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额 79 亿元,成效显著。

此外,宁波还全国率先推动重大项目知识产权风险评估规章立法,健全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风险防控机制,优化机构设置、完善激励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目前,65% 以上的高校院所出台专利产业化相关制度。

在打通专利转化关键堵点上,宁波还将持续发力,继续“加码”。           

此次《实施方案》提出,要突出专利质量和转化运用导向,在涉及专利指标的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企业认定、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工作中,将专利转化效益作为重要评价标准。

在专利转化激励机制方面,宁波鼓励高校、科研机构推行技术转移人员贡献积分制,对承担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校、科研院所等技术转移机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按不低于奖励总额的 5% 给予奖励。

宁波还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将职务专利资产单列管理,推动符合规定条件的职务科技成果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同时,健全专利转化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推动建立落实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等。


赋能实体产业发展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专利产出和转化的主体。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企业成长,无疑是一项重要工作。

“拓展专利转化渠道,赋能实体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强调。

宁波提出,要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技术研发-专利产业化一产业培育”链式创新,实施知识产权强企“头雁”工程。

同时,建立健全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核算与发布机制,加强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推广和认定,全面实施《创新管理一知识产权管理指南(IS056005)》国际标准国家试点工作,培育“知识产权+标准化”领军企业。

记者了解到,宁波全面推进创新管理知识产权国际标准国家试点,已经覆盖 444 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今年,全国首张 ISO56005 二级证书也落户宁波。

宁波还提出,要推动重点产业强链增效,深化构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机制,支持建设创新联合体和概念验证中心。推进建设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联盟),构建运营产业专利池。

为推进知识产权要素国际循环,宁波将通过推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制度型开放,推进中国一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研究中心建设,扩大知识产权贸易。

同时,引导银行机构为技术进出口企业提供优质外汇结算服务,提升技术进出口便利化水平。引导海外专利权人、外商投资企业等按照市场化原则转化实施专利技术。申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






分享